close






我的記憶從來就不能告訴我細節。

我記不得國小,國中,高中,大學課堂時任何的事。
整理房間時翻出那些我捨不得丟的筆記,
翻閱其中才發現自己曾有哪些心情。
滿滿的聯絡簿有哪些讀書計畫,
從這些東西裡去拼湊我的學生生涯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我記得那些痛苦與感傷,我記得人們對我的友善,
但我卻不記得那些相處,每天每天,我們說過的話與做過的事。
與我為什麼要留這些東西。

我也許想要留住人生的線索,
但最終他們終究流失,穿越我腦中的糾結,累積成某個遺失音節的咒語。

*     * *    *    *     *    *    *  *    *    *     *

我猜我學會讀書這件事情應該是在研究所。
否則我怎會都不記得自己學過什麼。
大概以前學會的東西都是背來的,而我所謂小聰小慧竟然可以支持我走到大學,
敷敷衍衍地拿到文憑,還這樣一路往上爬。

我的環境促使我付出很多努力,也幫助我熟練這些東西,
但如果我的記憶沒有出錯,我討厭這些東西。
我也許做的很好,但我並沒有由衷喜歡,這些他人給我要我學習的事情。
我只是從做的好裡面,去獲得他人的肯定,
所有的喘息裡我老是在想著別的事情。
以至於我現在什麼都忘了。

那些密密麻麻的教科書,考卷,課本,筆記,
我可以毫不留情的丟棄。(好像沒什麼用)
那時我覺得我的人生不會重複在這些事情上,所以我也就毫不用心體會。
對於閱讀,我感情充沛,我只用我的方式理解與認識,
但我會忘記我讀過什麼書。
我好奇,我什麼都看,甚至去找冷僻的書來看,
但除了那些感傷與我抄下來的句子,我毫不關心書本背後傳達的意義。
我看了很多書,只看了很多我想看的書。

上了研究所,一開始衝擊很大,因為做的都不是開心的事。
念的書又冷僻又生硬,還一大堆,
我們念的並不是有情節的作品,而是他人的評論。
更可怕的是我還看不懂,卻得去批評它,再總結出自己的意見。

一開始我對批評這件事情很排斥,我覺得這根本就讓讀書變得不有趣了。
我覺得批評很傲慢,誰有資格去詮釋他人的作品,還任性地給意見。
而且為什麼書不是只看它的內容,還要去看時代背景,還要去考量作者的學術養成,
還要去考察當時的社會思潮,還要同時比較縱橫時代的作家與作品,才能定位出在文學史中的位置。
到底念這些要幹麼。
還有理論,一堆外國人講的東西,念到最後誰不是有自己的盲點,
只能站在自己的邏輯上說話。但卻能解釋原本看不見的東西。
一開始為了應付只好亂講假裝有那麼一回事,卻聽見他人講的頭頭是道,
不禁懷疑自己到底是怎麼了,是不是有什麼先天障礙還是頭腦有問題。
最後閱讀都不是在怡情養性,而是在找出問題找出具有議題性值得討論的現象。

原來這才是讀書。
要有自己的見解,體會,要能產生自我的觀點。
于美人說教書要能夠把課文教成"我的課文",
這兩者的取徑是很像的。
以前唸書可以還可以馬馬虎虎不求甚解,現在反而得錙銖必較實事求是,
為了要能夠把靈魂注入課文裡,我猜老師是最用功的學生。

阿輝就是真的會讀書,我喜歡聽他的體會還有小故事,滔滔不絕,
卻不會厭煩,還有生命力灌注其中,來龍去脈都可以一再牽引,讚!

以前最困擾的中國文學史等等,我現在要開始重新唸了,
把這些知識灌輸到我空空的腦袋裡。
因為唸過臺文史,反而讓我能夠理解所謂文學史的書寫角度,發展等等,
我想我能夠以更有生命與體會的方式來重新認識中國五千年來的文化,
而不會像以前一樣亂七八糟無法組織。

要從中找自己的體會,要找到與人生中的呼應。
我要能記住與傳達感動,學生才能做到一樣的事情。
如果我能喜歡這些過去我討厭的東西,我想傳達給他人的會是不同的生命經驗。

*     * *    *    *     *    *    *  *    *    *     *   

考試與讀書原來不只是學生時期的會有的功課。
現在就業與求職的許多人,誰不是在唸書,誰不是在準備一個又一個的考試。
而且這種考試攸關重大,決不是以前的小考段考期末考可以比擬。
只是愈後來念的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自我的責任也愈來愈大。
這都是學生時期想不到的。

人生就是各種千奇百怪的考試。

在應對這張考卷上,我還寫不出最流利的答案。
學生也許比我還好一些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ntlesoft 的頭像
    gentlesoft

    我說的不一定都是對的

    gentlesof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